讓孩子自律的祕密科學
培養自我的約束能力時,注意孩子的好奇心與叛逆的心態,試著用委婉的方式提出要求,會得到較好的效果。
【前言】

李察.韋斯曼是英國著名的怪咖心理學教授,曾是獲獎無數的職業魔術師,倫敦魔術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。後為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,並獲頒劍橋三一學院Perrott-Warrick獎學金,目前負責英國賀福郡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單位,專門針對鬼魂、奇蹟、魔術、騙術和直覺等心理學進行科學研究。

讓孩子自律的祕密科學

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思考實驗吧。想像你打算在一家高檔的咖啡店裡待一小時,你走到店裡,服務生送上一長串誘人的糕點選單,糕點的份量很少,但相當美味。你瀏覽那份選單,選出最愛的一種,或許是一份美味的起司蛋糕、誘人的奶油蛋糕,或是可口的水果派。你點了糕點後,服務生送上一份很小、但相當誘人的夢幻糕點。你現在想像糕點就放在你面前,令人垂涎三尺。正當你要動手時,服務生說今天咖啡店有特價優惠活動,你可以現在就吃一份糕點,或是等三十分鐘,用同樣價格吃到兩份。你會怎麼做?你會等候三十分鐘,還是連服務生的話都還沒聽完,就把蛋糕掃進肚子裡了?

六0年代末期,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華特.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實際做了一個類似上述情境的驚人實驗,他和研究團隊帶了一大包棉花糖與一個鐘鈴,到附近的學校找四歲幼童做實驗。實驗時,他們一次找一位幼童進房間,帶他們到一張桌子前面坐下來,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、一個鐘鈴、還有兩顆棉花糖。他們對小孩說,研究人員需要離開幾分鐘,在他回來以前,如果他們都不碰桌上的東西,就能吃兩顆棉花糖。實驗者也對小孩說,他們可以隨時搖鈴請研究人員回來,但是這麼做就只能得到一顆棉花糖。

他們讓每個孩子都面對類似你剛剛想像的糕點難題。提早搖鈴,就只能吃一顆棉花糖;等待一下,就可以得到雙倍報酬。這種看似簡單的測試可以精確衡量每位小孩的自我約束力,有三分之一的小孩馬上就吃下一顆棉花糖,另外三分之一是等了一會兒才搖鈴,最後三分之一則是等實驗人員回來,所以他們可以獲得兩顆棉花糖。

不過,米歇爾不只想知道多少比例的孩童可以抗拒誘惑而已,他就像那些因為等候而獲得兩顆棉花糖的孩子一樣,其實他是放眼長期更特別的研究。十年後,米歇爾盡力聯絡上這些小孩的父母,詢問這些青少年的成長情況,他們過得還好嗎?有事先計畫的習慣嗎?遇到挫折容易放棄嗎?沒想到多年前和三顆棉花糖與一個鐘鈴共處幾分鐘的結果,竟然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情況。那些等實驗結束才得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,通常長大後比較能夠自我激勵,善於因應困難,面對挫折時也比較能夠堅持下去。相反的,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容易分心,比較沒有動力,做起事來雜亂無章。

能夠延遲立即享樂並專注長期的成果,是達成重要目標與抱負的關鍵。例如研究顯示,學生的自律程度比智力測驗成績更能有效預測未來的學業成績。能抗拒誘人糕點的減肥者比較快瘦下來,能撐完課業複習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好,願意練習好幾小時的運動選手贏得較多獎牌。米歇爾的研究顯示,這種能力是在幼年形成的,成長過程中持續不變。他的研究也透露,大多數的小孩都會選擇馬上吃下一顆棉花糖,而不是等幾分鐘後才吃兩顆,他們在人生中也比較難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。

如果你剛好碰上「馬上吃下棉花糖」的孩子,什麼是幫他們控制衝動與守規矩的最好方法?是好言相勸(「當個乖孩子,只上網三十分鐘好嗎?」)?還是語帶威脅比較好(「你再不關電腦,我就沒收你的滑鼠!」)?六0年代中期,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.弗利德曼(Jonathan Freedman)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議題,結果令人意外。他從加州兩家學校找來四十位七到十歲的男孩,一次邀一位進房間,請他為五種玩具給分,以顯示他喜歡那些玩具的程度,分數從0到100,0代表「玩具很爛」,100代表「玩具很酷」。其中四種玩具很普通,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、小孩的棒球手套、玩具牽引機、玩具步槍。相反的,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有趣,可說是玩具中的精品,是六0年代的尖端科技:電動機器人。

等男孩做完評估後,研究人員解釋,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點事情,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四種玩具,但不要去摸機器人。他還清楚對其中一半的孩子說,要是不聽話,會有壞事發生(「如果你玩機器人,我會很生氣,我會處罰你」)。他對另一半的孩子講得比較委婉(「不要玩機器人,那樣不乖。」)研究人員離開後,留下男孩渴望地盯著機器人那雙「來吧,找我玩」的閃爍雙眼。五分鐘後,研究人員回來,謝謝男孩參與實驗,並讓他離開。

研究人員離開時,男孩會不會禁不起誘惑?為了一探究竟,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裝了祕密裝置,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啟動了。結果資料顯示,只有兩位男孩有自制力,沒碰機器人。其中一位來自「嚴厲警告組」,另一位是來自「委婉勸說組」。當研究人員不在場執行不准玩機器人的規範時,實驗證明兩種方式都一樣沒效。

不過,弗利德曼並未預期短期有什麼實質差異,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長期有什麼差異。六週後,他派一位女性研究人員回到學校,顯然是找同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,她一次找一位男孩進房間裡,叫他畫畫。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放在房間的角落,小孩畫完後,研究人員告訴孩子,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。這次他們不對玩具設限了,每樣都可以隨意玩。結果,原本屬於「嚴厲警告組」的男孩中,有77%跑去玩機器人,「委婉勸說組」中則只有33%玩機器人。沒想到幾週前不同的規定方式,竟然會對男孩後續的行為造成那麼大的影響,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。

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?有幾種可能的解釋。有些研究人員認為,那和人思考威脅的方式有關。通常,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事時,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。對方愈想做某件事時,就需要愈大的威脅,才能避免他去做。根據這項理論,孩子聽到嚴厲警告時,他的潛意識會想:「哇!只有在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,但大家不讓我做時,他們才會對我做那麼大的威脅,所以我一定是很想玩那個機器人。」同理,當你委婉要求男孩不要玩機器人,會讓他們覺得他們其實沒那麼想玩機器人。

有的研究人員認為,威脅一出,馬上把機器人提升到「禁果」的地位,反而誘發由來已久的人性傾向:你愈禁止,我愈想得到。雖然學術界也強烈質疑這傾向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叛逆的心態使然,但大家都同意這個效果很強大,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想禁止青少年抽煙、喝酒、開快車,卻常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。

在自律的祕密科學中,有些小孩天生就有克制衝動的能力,有些小孩則難以抗拒立即滿足的誘惑。對於那些馬上吃一顆棉花糖,而不是等著吃兩顆的孩子來說,想要灌輸他們自我約束力,顯然你對他們的威脅愈小,效果愈大。

(本文轉載自李察.韋斯曼新書《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》,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出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股淘金客 的頭像
    台股淘金客

    台股淘金

    台股淘金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