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愁會脹氣 暴跳如雷更來氣
更新日期:2009/12/28 00:07 【記者萬博超╱台北報導】
心情不佳,常引發脹氣。北市聯合醫院中醫師黃裕昌指出,現在社會工作壓力大,有些人會因緊張、情緒起伏,造成心因性腹脹、噯氣;對於長期有此類症狀者,他提醒,仍需留意器質性腹脹的區別。


所謂心因性腹脹,市醫中醫門診中心醫師黃裕昌指出,主要是指情緒憂愁、暴怒為主要病因的腹脹,這類腹脹隨著情緒的放鬆而改善。


不過,醫師提醒,如肝、膽與胰腺疾病。甚至心血管疾病、感染或腹膜疾病,都會出現腹脹症狀。常見的有急慢性胃炎、潰瘍病,胃下垂、急性胃擴張、幽門梗阻、胃酸缺乏、甚至胃癌等。肝炎、肝硬化、膽結石、胰腺炎、肝癌等。


黃裕昌指出,當進入胃腸道產生的氣體總量超過吸收、排出的氣體總量時,腹部產生脹滿感,氣體往上為噯氣,滯留腸胃道則出現腹脹、腸鳴,偶見腹痛。


一般飲食習慣不好如不細嚼慢嚥,或是一邊吃飯一邊講話,比較容易有脹氣症狀。吃太多產氣食物也會造成脹氣;有些人則是有乳糖不耐症,喝過含乳糖食物或是牛乳也會脹氣;其他像排便不暢、胃酸過多也會引起腹脹噯氣。


對於因緊張、生氣造成的心因性的腹脹,黃裕昌指出,主方常用溫膽湯、柴胡疏肝湯為主,單味搭配的藥材常見茯苓、香附、陳皮等;針對食慾差、大便軟、疲倦乏力等症狀的脾虛型腹脹,醫師指出,藥方以益氣健脾為為主,例如四君子湯、理中湯等。單味搭配藥常有白朮、黨參、茯苓等。不過具體藥方,隨個別患者的病情而有所差異,仍需由醫師診斷後決定。


短暫的腹脹症狀,多與飲食有關,建議避免過食易產氣食物,和辛辣、刺激性及以煎、烤、油炸方式食物。甜食、寒涼、生冷、油膩食物,停留腸胃道時間長,宜減少食用。如糯米、澱粉類,不易消化,則要避免食用。用餐完畢,應起身走動散步,讓肝膽氣機調暢,避免立即就寢、久坐。


黃裕昌指出,心因性腹脹、噯氣針灸也有助改善,選穴上,中醫體質分類偏實的患者主要以太衝、豐隆、陽陵泉、足三為主里等穴;虛者可選足三里、太衝、地機、灸五柱穴等為主進行治療。


腸胃疾病的治療中醫常使用五柱穴,醫師指出,五柱穴即中脘、下脘、左右梁門、巨闕等穴的總稱;中脘位於臍上4寸,居心蔽骨與肚臍之中間,也就是位於胸骨體下緣至肚臍的中點。巨闕則在臍上6寸,居心蔽骨與中脘的中間點。下脘位於臍上2寸,即中脘穴與肚臍之中點。左、右梁門則是指臍上4寸,中脘旁2寸之左、右各1穴。


按摩五柱穴,可以增強胃腸蠕動力。這些穴位可以艾條灸,或以食指中指併攏、掌心按揉,以改善腸胃功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股淘金客 的頭像
    台股淘金客

    台股淘金

    台股淘金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