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FA 台歐簽FTA最佳誘因
工商時報 / 記者陳碧芬╱台北報導 2010/05/09
ECFA將何時簽訂?如何簽訂?在台外商對此關注緊盯,歐洲商會理事長韋力行(Nicolas Winsor)表示,外商重視它會帶來兩岸經貿關係的改善,已在台投資、設廠的外商將直接受惠,大幅降低成本損失的風險,「我是從商業角度來談,不是官方的政治表態。」韋力行強調,兩岸關係不穩定,歐商把台灣視為全球佈局的意願必定低落,尤其歐盟與韓國已在2009年簽訂FTA,歐、韓雙邊的投資大幅提升,台灣和韓國的經濟條件類似,又都是亞洲地理位置,若是沒有ECFA,韓國太容易取代台灣在歐商的亞洲版圖裡。
韋力行是在台灣歐盟中心、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與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聯合舉行的「2010歐洲聯盟與台灣:經貿關係前瞻研討會」上,與歐洲經貿辦事處副處長Tamas Maczak同台分析台歐經貿現況與歐盟立場。歐盟駐台代表李篤(Guy Ledoux)與淡大校長張家宜均親自出席會議,反映出該會議的重要。
Maczak指出,台歐雙邊貿易中,向來是台灣銷往歐洲遠多於自歐洲進口,在金融海嘯發生的這段期間,台灣在歐洲貿易夥伴的排名從第13名掉到第19名,韓國雖然總貿易金額亦減少,但排名卻挺進1名。歐、韓簽訂FTA生效日起立即有9成商品免關稅,「應該是台灣提出誘因,來吸引歐盟洽簽台歐FTA。」與會學者專家均認為,簽訂ECFA就是最重要的誘因。
歐盟為增進全球的競爭地位,憑「Global Europe」策略白皮書與亞洲國家洽簽FTA,加強並增進歐盟在亞洲的市場佔有率。2009年10月完成歐、韓FTA簽訂,今年3月開啟與越南簽定FTA協商。對於台灣,歐盟至今仍停留在「給我一個理由」的階段。因為台灣市場不是歐盟在意的目標市場,台灣也不是歐盟想簽FTA的目標對象。
韋力行表示,兩岸ECFA簽訂就是給歐盟一個協商台歐FTA的最好理由,歐商在台投資會直接受惠,台灣據點會強化歐洲與中國的經貿關係,降低進軍中國市場的成本。此外,台歐廠商可以在優惠條件,合組進軍中國及世界的企業組織,歐、韓現在就已出現此一趨勢。
歐洲商會主動促成歐盟與台灣洽談FTA的機會,向歐盟提出FTA暫行版「貿易提升措施」(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, TEM),有意以台灣的自由經濟體制與法治制度健全,推動免去雙邊關稅與非關稅障礙,提升台歐經貿成長與創造勞動就業機會,歐洲商會估算,2至5年內可望增加118億歐元的貿易額。
留言列表